我国是世界上失明和视觉损伤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数据显示,我国约有5.5亿近视患者、1,000 万青光眼患者、600万白内障患者及1,160万眼底新生血管疾病患者。屈光不正、青光眼和白内障等致盲性疾病逐步呈现年轻化趋势,为更好保护眼健康2016 年 11 月国家卫计委印发《“十三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16-2020年)》。
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对人的意识和思维过程进行模拟,能让机器像人类一样思考。2012年以后,深度学习的技术变革使得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领域得到了高速发展。
8月14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浙江省眼科医院)与医疗领域人工智能知名企业Airdoc正式启动位于温州的眼视光人工智能联合研发基地。挂牌仪式上,双方宣布将致力于眼视光领域应用方面的智能化推进和学科建设合作。
挂牌仪式现场,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院长瞿佳、及Airdoc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大磊、首席医学官陈羽中、市场副总裁张京雷等数十人出席。
据动脉网(公众号:vcbeat)了解,双方将共同建立眼视光人工智能联合研发基地,探索基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智能眼视光中心、智能眼病影像中心和智能眼科分诊系统等,并且发挥双方在眼科大数据和AI应用方面的优势,在医疗、教育、研究方面开展战略合作。
此前,Airdoc曾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合作研发儿童未来视力变化预测模型。Airdoc通过海量数据的研究,剔除了异常数据的干扰,成功分析出验光结果相对于年龄的变化趋势。比如6-11岁是家长最关心视力变化的阶段,Airdoc的算法可以根据当前年龄和眼光结果预测未来视力变化。
对于本次合作,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院长瞿佳表示:“专业的事专业的人来做。医院要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采取合作的方式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所以我们采取‘岛链政策’。”
按照瞿院长的观点,医院的需求是一条红线,能把具有先进技术的企业和医院串联起来,形成“群岛”。这就避免了专业的事非专业的人来做,导致力不从心,疲于奔命。眼视光医院做的是医学领域的专业,而Airdoc则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这是双方合作的基础。
瞿院长认为人工智能在临床的结合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作为一个被证明有潜力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技术,我们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进行积极探索研究。
Airdoc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大磊则认为:“双方将会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和临床医生有机结合、眼科设备的智能化、眼科全方位智能服务、优化医患关系(从医生和患者个体到医生和患者全家)等,最终完成眼视光人工智能产品在国内落地使用,希望推进眼视光走向人工智能+时代”。
眼视光+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
白内障智能手术平台为双方合作的首个项目。
据了解,现阶段我国每年约有200万人通过白内障手术重获光明。Airdoc基于海量临床数据,建立中国的白内障智能手术参数,根据不同的眼睛制定特定的解决方案,从而辅助医生手术决策。
双方合作的第二个项目是圆锥角膜智能辅助诊断。如何正确识别出圆锥角膜,对安全进行近视激光手术和角膜塑型镜验配至关重要。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与Airdoc的研究,基于海量临床数据研发的智能辅助诊断模型。有望根据角膜地形图,快速筛查出各阶段的圆锥角膜和疑似圆锥角膜的病例。
眼科智能分诊是双方合作的第三个项目。现阶段,眼科医院人满为患,患者候诊时间长,体验差,眼科检查种类多,耗时长,医生工作压力也较大。因此双方计划通过采用人工智能来解决这个问题。人工智能的介入为眼科患者快速找到最合适的医生,从而提升医生的工作效率,节省患者的等待时间。
双方最后一个合作项目是青少年近视进展智能预测。
目前,我国青少年近视率高居全国第一。受限于数据量和方法,精准的近视进展,预测成为科研解决的难题。
Airdoc利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积累的海量数据,建立人工智能模型。根据多个维度来预测3-17岁近视少年儿童从当前到18岁的视力进展。
谈到数据挖掘方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信息管理处主任王晓幸表示:“眼视光医院绝大部分检测设备数据已经实现了结构化。这些多元设备的数据整合工作,早已在信息管理处完成。通过DICOM协议,就能实现院内系统与Airdoc人工智能的信息传输。当然,这也得益于医院十多年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基础。”
商业模式方面,张大磊表示:“目前这个阶段整个行业绝对是过热的,大家总希望马上就能发财。但Airdoc并不是单纯只是为了商业,我们希望通过帮助医院在科研、临床诊疗方面的效率提升,解决国内医疗资源缺失的问题。”
对此,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之江院区院长王勤美认为:“资本是短期的,但医疗是长线的,因此企业要有耐心。现在不少人工智能公司扎堆到肿瘤领域,其实眼科的市场也同样庞大。只要真正将产品落地,创造出价值,未来企业不愁没有商业机会。”
如今Airdoc已经在眼科,皮肤科、心血管、大脑等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Airdoc涉及如此多的疾病,其商业模式、产品推广、盈利模式将为我们带来一些人工智能领域的洞见。
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对人的意识和思维过程进行模拟,能让机器像人类一样思考。2012年以后,深度学习的技术变革使得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领域得到了高速发展。
8月14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浙江省眼科医院)与医疗领域人工智能知名企业Airdoc正式启动位于温州的眼视光人工智能联合研发基地。挂牌仪式上,双方宣布将致力于眼视光领域应用方面的智能化推进和学科建设合作。
挂牌仪式现场,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院长瞿佳、及Airdoc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大磊、首席医学官陈羽中、市场副总裁张京雷等数十人出席。
据动脉网(公众号:vcbeat)了解,双方将共同建立眼视光人工智能联合研发基地,探索基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智能眼视光中心、智能眼病影像中心和智能眼科分诊系统等,并且发挥双方在眼科大数据和AI应用方面的优势,在医疗、教育、研究方面开展战略合作。
此前,Airdoc曾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合作研发儿童未来视力变化预测模型。Airdoc通过海量数据的研究,剔除了异常数据的干扰,成功分析出验光结果相对于年龄的变化趋势。比如6-11岁是家长最关心视力变化的阶段,Airdoc的算法可以根据当前年龄和眼光结果预测未来视力变化。
对于本次合作,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院长瞿佳表示:“专业的事专业的人来做。医院要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采取合作的方式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所以我们采取‘岛链政策’。”
按照瞿院长的观点,医院的需求是一条红线,能把具有先进技术的企业和医院串联起来,形成“群岛”。这就避免了专业的事非专业的人来做,导致力不从心,疲于奔命。眼视光医院做的是医学领域的专业,而Airdoc则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这是双方合作的基础。
瞿院长认为人工智能在临床的结合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作为一个被证明有潜力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技术,我们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进行积极探索研究。
Airdoc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大磊则认为:“双方将会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和临床医生有机结合、眼科设备的智能化、眼科全方位智能服务、优化医患关系(从医生和患者个体到医生和患者全家)等,最终完成眼视光人工智能产品在国内落地使用,希望推进眼视光走向人工智能+时代”。
眼视光+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
白内障智能手术平台为双方合作的首个项目。
据了解,现阶段我国每年约有200万人通过白内障手术重获光明。Airdoc基于海量临床数据,建立中国的白内障智能手术参数,根据不同的眼睛制定特定的解决方案,从而辅助医生手术决策。
双方合作的第二个项目是圆锥角膜智能辅助诊断。如何正确识别出圆锥角膜,对安全进行近视激光手术和角膜塑型镜验配至关重要。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与Airdoc的研究,基于海量临床数据研发的智能辅助诊断模型。有望根据角膜地形图,快速筛查出各阶段的圆锥角膜和疑似圆锥角膜的病例。
眼科智能分诊是双方合作的第三个项目。现阶段,眼科医院人满为患,患者候诊时间长,体验差,眼科检查种类多,耗时长,医生工作压力也较大。因此双方计划通过采用人工智能来解决这个问题。人工智能的介入为眼科患者快速找到最合适的医生,从而提升医生的工作效率,节省患者的等待时间。
双方最后一个合作项目是青少年近视进展智能预测。
目前,我国青少年近视率高居全国第一。受限于数据量和方法,精准的近视进展,预测成为科研解决的难题。
Airdoc利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积累的海量数据,建立人工智能模型。根据多个维度来预测3-17岁近视少年儿童从当前到18岁的视力进展。
谈到数据挖掘方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信息管理处主任王晓幸表示:“眼视光医院绝大部分检测设备数据已经实现了结构化。这些多元设备的数据整合工作,早已在信息管理处完成。通过DICOM协议,就能实现院内系统与Airdoc人工智能的信息传输。当然,这也得益于医院十多年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基础。”
商业模式方面,张大磊表示:“目前这个阶段整个行业绝对是过热的,大家总希望马上就能发财。但Airdoc并不是单纯只是为了商业,我们希望通过帮助医院在科研、临床诊疗方面的效率提升,解决国内医疗资源缺失的问题。”
对此,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之江院区院长王勤美认为:“资本是短期的,但医疗是长线的,因此企业要有耐心。现在不少人工智能公司扎堆到肿瘤领域,其实眼科的市场也同样庞大。只要真正将产品落地,创造出价值,未来企业不愁没有商业机会。”
如今Airdoc已经在眼科,皮肤科、心血管、大脑等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Airdoc涉及如此多的疾病,其商业模式、产品推广、盈利模式将为我们带来一些人工智能领域的洞见。
来源:动脉网
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获得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