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是世界上最有效最长寿的发动机,用上七八十年甚至超过百年不在话下。不过日久时长,它的最后出口——主动脉瓣往往“坏了”“堵了”。医学统计发现,我国共有200万以上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患者,更严峻的是,2/3的患者只能保守治疗“耗着”,因为无法耐受开胸置换瓣膜的大出血、高并发症风险,只能长期忍受胸闷胸痛、憋气,卧床,眼睁睁看着生机一点点被夺走。记者从广东省人民医院获悉,该院成功实施华南首例经心尖主动脉瓣置换术,不用开刀、不用心脏停跳,76岁女性患者换下坏掉的瓣膜,重获新生。更值得一提的是,使用的手术装置系统并非进口,而是国产研发、获国际领先知识产权的。记者为您揭开心瓣狭窄、关闭不全的全球唯一微创解决方案的秘密。
困境:
得了这病 2/3患者只能耗着
“中国是心脏瓣膜疾病高发国家,有200万以上患者,每年需要手术的患者在20万~30万。”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成人一区主任、心脏微创专业的学科带头人郭惠明说,这些患者,心脏主动脉瓣膜或狭窄或关闭不全,病变导致他们只要一活动,就会出现胸痛、胸闷,因气促、憋气而总是觉得“不够气”,很多人只能卧床,严重者甚至丧命。
郭惠明形象地比喻说,这是因为,主动脉瓣是心脏最后出口,一旦狭窄、关闭不全,等于心系“下水道堵”,血流返流,往回走的血多了,不断冲刷心脏,容易引起心脏负荷增大,引发心脏扩张,从而心脏功能衰退、下降。
如此严重的病,国际医学界传统解决方案,是传统手术置换心脏瓣膜,也就是要开胸,切开心脏,进行体外循环后让心脏停跳,切除原瓣膜,置换新瓣膜。这样的术式已有几十年经验,成功率也高。
不过,严峻的事实是,真正能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却不到1/3,中国每年有15万~20万患者失去手术机会。
专家指出,因为传统手术需要在颈下胸部开30厘米大切口,医生手工更换瓣膜,手术长达3~4小时,病人需要忍受巨大创痛和失血。尤其是此病多发的高龄老人,本身体质差,心、肺、脑、肝、肾状况不好,开胸术并发症多,死亡率高。
华南首例:
高龄老人微创置换心瓣
6月27日,广东省人民医院传来好消息:该院攻克微创难关,成功实施华南首例经心尖主动脉瓣置换术,不用开刀、不用心脏停跳,76岁高龄女性患者换下坏掉的瓣膜,重获新生。
患者陈婆婆,检查出高血压病史3年,血管扩张、硬化,患重度主动脉瓣反流、中度二尖瓣反流,特别气喘,路都走不稳,因此长期卧床,尽管如此,她的心功能一查也只有最差的四级了,而且合并肾病、肾功能不全、肺功能不全。如果不换主动脉瓣,几乎无法自主呼吸的陈婆婆,分分钟挨不住。
幸运的是,陈婆婆转院到省医,正碰上中国首个原创并拥有国际领先知识产权的介入心脏瓣膜,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审批上市,并在国内临床应用,而省医,正是这一目前全球唯一能有效微创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狭窄的实施单位。
郭惠明带领省医多学科(MDT)团队,没有开胸,也不用体外循环帮助,只是在陈婆婆的左前胸开了一个约3厘米的小切口,送入导管,切开心包,在心尖上缝一个“荷包”,管状输送系统到位,记忆合金做的新瓣撑开,直接植入瓣膜,导管收回时在“荷包”上打个结,成功!整个手术过程才1小时,几乎没有出血。
揭秘:
“中国心瓣”功能强大
年轻人发现心瓣问题,还可考虑开胸修复,但90%以上的老年患者无法修复,只能置换,偏偏老年人又“扛不住”开胸置换。郭惠明指出,近年来,国内外医学界、科研界一直在探索如何减少心瓣病患者痛苦,减低手术创伤。事实上,欧洲医学界有所突破了。他们研发一种心脏瓣膜微创技术产品,可针对心脏瓣膜狭窄有钙化点,以钙化点为支撑,将人工生物心脏瓣膜“挂住”,从而置换。不过,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郭惠明指出,打个比喻,如果说把病人心脏瓣膜狭窄和关闭不全各分一半的话,欧洲的方案只能治疗50%,不能覆盖另外50%。
相比较之下,此次华南首例,可谓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瓣膜疾病治疗技术,而且功能最大的,是“中国心瓣”。经心尖主动脉瓣置换“中国心瓣”,目前在我国仅三家医院掌握并成功应用,而省医心外科创下华南首例。
据了解,我国医技企业研发的介入人工生物心脏瓣膜产品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审批上市,成为中国首个原创并拥有国际领先知识产权的介入心脏瓣膜,也是目前全球唯一能有效微创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狭窄的解决方案。
郭惠明揭开这一国产介入人工生物心脏瓣膜的面纱。全套系统由自膨胀介入瓣膜、经心尖介入器、瓣膜装载件组成,适用于不适合进行外科手术的自体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包括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
来源:广州日报
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获得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