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三大医药产业集群链动构筑创新引领力

  • 2024-07-16


生物医药产业在国际上被誉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创新作用强、发展后劲足等特征。2010年生物医药产业被纳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之后,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迎来了飞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湖南三大医药产业主要聚集地。本文着眼三大产业集群特色优势、创新协同发展现状及趋势,为医药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化发展提供参考。

01
京津冀:分工协同促创新加速

京津冀三地积极推动生命健康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了门类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该产业集群覆盖生物药、化学药、中药、医疗器械等全产业板块,集“技术研发-临床试验-检测审批-生产加工-销售流通”全流程为一体,已成为我国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地和强大引擎。

三地协同分工:京津冀医药生物集群积极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协作分工,形成了以北京为产业轴心,天津、河北协同发展的区域格局。北京作为产业轴心,天津和河北则在中试放大、生产制造、仓储贸易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京津冀三地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发展带来了显著的合作成果。首先,在跨区域监管体制上进行了创新,通过首创“企业在河北、监管属北京”的监管体制,成功实现了跨区域监管协作,为京津冀地区的生物医药企业创造了更为有利的经营环境,同时通过实行检查结果互认、监管资源共享等具体措施,有效提升了监管效率。

其次,在吸引企业项目和投资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据河北省卫健委数据,截至2023年9月,已有60余家京津冀医药企业的78个项目落地,总投资额达到200亿元,为当地创造了8000余个就业机会,有效提升整个区域的经济竞争力。再次,京津冀地区在建设生物医药产业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初步形成了“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制剂”的产业链条,有效推动了产业链的提质升级。

最后,京津冀三地还在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品种的受托生产方面进行了合作,至今年5月,已有32家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企业的153个品种在京津冀区域内实现了受托生产。

优秀企业汇聚:从代表性企业情况来看,北京市更受医药外资和大型国央企青睐,汇聚了北京诺华、拜耳医药保健、赛诺菲(北京)、中国医药集团、华润医药、同仁堂、四环制药等14家全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医药领域上市公司163家;天津拥有诺和诺德、施维雅、红日药业、天士力、天津市医药集团等5家医药工业百强企业,部分科技型企业高速发展,汉康医药、赛诺医疗、天堰医教、康希诺生物等年销售额正在跨越亿元规模;河北省医药工业基础优势突出,拥有神威药业、石家庄四药、石药集团、华北制药、石家庄以岭药业等5家百强企业。


02
珠三角:区位与金融并举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等率先实现一体化的三个新型都市区外,还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共同形成了大珠江三角洲地区,其医药产业集群优势明显。

产业链条完整:大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起步早、产业基础好、市场辐射力强。其中,深圳和广州分别是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整个大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广州国际生物岛、珠海国际健康港、坪山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等产业集群。

其化学合成药物、生物制药、基因检测、中医药等领域具有独特优势,例如,深圳有中国首个国家级综合性基因库“深圳国家基因库”,依靠平台能力和开放共享机制,对外开放样本/数据资源和平台设施,推动了当地华大基因、赛百诺一系列基因检测公司的发展;而广州则利用其区位优势与政策扶持,吸引了白云山、百济神州、香雪制药、金域医学、达安基因等知名医药企业扎根发展;香港在医疗服务、健康管理方面独树一帜,威尔斯亲王医院、玛丽医院、香港养和医院等企业在当地独特的环境下得到了发展,为内地企业探索新业态提供了借鉴;而澳门则在中医药方面下足功夫,有澳门第一大药厂、澳门三精、中央大药厂等药厂,并通过和葡语系国家的良好关系,开拓海外市场。

目前,大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链,涵盖研发、生产、销售、维护等多个环节,已经形成涵盖药品、医疗器械、试剂等全方位、多领域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生物产业规模优势逐渐凸显。

具有金融优势: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成果,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活动频繁,资本市场发达,为原研药、高新前沿科技企业提供了融资支持,这类企业技术含量高、回报周期较长、回报预期较高,粤港澳大湾区突出的金融优势天然适配这一类企业成长。

二级市场融资方面,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持续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据瑞恩资本统计,2018年4月30日至2023年12月31日六年期间,共124家医疗健康企业在港交所IPO上市,占过去六年香港所有新上市公司总数量(739家)的16.8%;这124家医疗健康企业IPO募资共2759.26亿元,占过去六年香港所有新上市公司募资额(14097.6亿元)的19.6%。粤港澳大湾区突出的金融优势,成为了大珠江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企业发展丰沃的土壤。


03
长三角-湖南:技术驱动科创策源地

长三角-湖南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一直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排头兵”,目前,长三角地区正在形成以生物药和医疗器械为主的产业资源汇聚地。

数量庞大的产业园区和企业数量:长三角地区有上海张江“药谷”、江苏无锡“药谷”、新昌医药产业基地、苏州创业园等创新产业园,据学者统计,2021年长三角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数量就达到全国400余家的32.5%,据各省统计年鉴数据,截至2020年底,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利润总额高达1121亿元,占全国30.35%。

药智产业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1月底,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相关企业上海市3337家、长沙市1577家、南京市845家、苏州市1786家、杭州市1618家、合肥市569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均匀分布,产品类型涵盖中药、生物制品、原料药、器械、药包材、药用辅料、保健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利润逐渐上涨,企业数量逐步增加,生物医药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在科技创新、专利申请方面发展较快:《2024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知识产权发展报告》显示,2023年长三角在区域合作与发展中不断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27个重点城市每万人高价值专利拥有量进一步提升至19.6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1.7倍。企业方面,恒瑞医药、正大天晴、药明康德等企业的发明专利总量长期位于国内前列,发明专利数亦是行业平均水平的百余倍。众多高价值专利意味着长三角地区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可观成果,这将有利于提升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 结语 ★★★

总之,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湖南三大医药产业集群具有各自的发展环境,其中京津冀坐拥众多的高校、医院,形成了三地明确分工的集群;而珠三角依靠大湾区建设,以金融优势、基因库区位优势带动医药产业发展;长三角-湖南则凭借科技创新、专利申请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交出了属于自己的高分答卷。


报纸特约撰稿:邓勇 王淑玲 李思陈
编辑:陈丽娜


来源:《医药经济报》总4610期(55期)(部分选取)


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获得更多资讯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