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从容应对甲型H1N1流感

  • 2009-06-19

       甲型H1N1流感正在全球蔓延,北京也迎来2003年非典疫情后首次重要防疫考验。尽管北京面临平均每天入境人数达1.8万的压力,但截至目前,全市有效防堵了甲型H1N1流感输入性病例,尚未发现二代传播病例,避免了疫情快速传播,降低了社区暴发风险,社会稳定,人心安定。 

日益成熟的应急管理

北京市副市长、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总指挥丁向阳接受采访时表示:“历史经验表明,传染病流行等公共应急事件威胁最大的是冲击政治社会稳定。确保首都北京的稳定,全国关注,举世瞩目。北京市委、市政府对防控工作确立了两大目标:确保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和人心安定;确保疫情不暴发,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创造祥和欢乐的社会环境。” 

防控流感,见证了北京市公共应急管理的进步。 

反应快速灵活。4月25日,世卫组织通报墨西哥和美国发生的疫情已构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公共卫生紧急事态”,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全球疫情,迅速确立了全市防控的目标和总体要求。4月30日,北京市全面部署防控工作,正式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应急指挥部及其办公室、入境监测组、医疗组、流调组、物资保障组等8个临时机构开始运转,财政部门下拨应急专项资金7300万元。各部门、各区县紧急动员,相关医院进入待命状态,机场检疫等工作随即展开。 

决策果断科学。北京是首都,人口密度大、公共卫生体系仍在健全之中、国际交往十分频繁,这一特殊市情决定了北京不受美国等发达国家相对“宽松”的防疫政策影响,不受“反应过度”之类“微词”的干扰,果断采取相对严格的防控措施并坚决加以坚持完善,决不让“危机”在中国首都出现。北京市“外堵输入,内防扩散”,“把住海关一个关口,狠抓学校、社区、医院三个重点,落实部门、属地、单位、家庭四方责任”,防控工作有力、有序、有效。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北京的措施是适度的。 

管理软硬结合。北京市在防控工作中积极探索软性管理社会之道,使硬措施软着陆、真落实,使应急管理始终做到安民心、重民意、得人心。北京市采取的措施有:确保防控工作信息公开透明,消除群众恐慌心理;对市民心态进行民调,收集网络舆情,既尊重民意又引导民意;充分发挥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的作用,多次召开网络媒体专题会议协调报道,市领导强调对网上负面舆情和批评意见也要保留,并多次根据群众意见完善相关防疫措施,将大量防控知识和疫情信息直接传播给市民,仅群发手机短信就达1000多万条,以现代手段直接面向群众进行社会动员;组建133位专家组成的专家团,充分发挥他们在决策、舆论调控等方面的作用;强硬措施柔性落实,比如朝阳区工作人员曾花了5个多小时说服一个墨西哥5口之家接受到宾馆医学观察;寓服务于管理,对于接受医学观察和治疗的人员,提供大量温馨的人性化服务,对所有拨打急救电话的发热病人提供免费接送等服务;及时加强法规建设,针对防疫工作责任主体没有相应法规真正明确的漏洞,出台《北京市公共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的规范性文件。 

逐步健全的卫生体系 

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接受采访时说:“非典之后,我们痛定思痛,一直在备战,不断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努力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防控流感,见证了北京市公共卫生体系的进步。 

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北京市过去医疗体系条块分割,有市属医院、卫生部部属医院、中央部委医院和中央企业医院、军队和武警医院,非典时连病例都很难准确统计。近年北京市不断理顺管理体制,强化首都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完善应急指挥技术保障,努力使全市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形成“一盘棋”和合力。 

各项预案有备无患。早在2005年,北京就制定了《流感防控预案》,专门应对流感大流行。为迎接奥运会的举办,北京市周密制定了各类传染病的防控预案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预案。 

软件硬件一起改善。近年北京市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达到平均每人每年150元,是全国相关标准的10倍;投资6000万武装了39个网络实验室;在96家医院设立了疾病感染科,而非典之前只在部分医院设有肠道门诊,专门的感染科几乎是空白;近三年在全市新建了3000多个卫生服务站,专业人员达2万人,形成了覆盖全市的社区卫生监测网络,流行病学调查专业队伍大大加强,非典之前这些也都是空白;地坛医院和佑安医院新建了设备一流的病房,收治传染病人能力倍增;“120”武装了负压急救车;科研工作和技术储备不断加强,如北京科兴公司已具备生产大流行流感疫苗的技术能力和资质;储备了价值7000万元的各类防疫药品;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从未间断。 

不断成长的广大市民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说:“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不光是政府和卫生部门的责任,更是全社会每个公民的责任。北京市目前防控工作很有成效,得益于广大市民共同参与、群防群控。” 

防控流感,见证了北京市广大市民的进步。 

北京市卫生局宣传处处长张建枢表示,经历非典疫情和举办奥运会的洗礼,北京市民的公共卫生意识、公德意识、社会责任感都明显增强。在校园,孩子们每天携带家长签字的健康表到校,自觉接受晨午检;在社区,工作人员和普通群众主动做好归国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监测工作并提供后勤保障,绝大多数归国留学生自觉在家中进行医学观察;在互联网上,网民就公众的防疫责任展开讨论,对个别确诊病人不负责任的行为提出谴责,对防疫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北京市在机场发送的宣传折页就根据网民意见改进了3次;许多市民利用业余时间帮助社区出宣传板报,踊跃参加爱国卫生活动,北京开展的“建立健康行为习惯 防控甲型H1N1流感”征文活动在第1天就收到市民参赛稿件1000多篇……
全民动员,群防群控,奠定北京防疫必胜的根基。(2009-06-16 新华社 记者 黄海 李亚红)

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获得更多资讯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