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会理事长王毅向与会代表汇报了分会2021-2022年工作情况以及2023年工作计划。他指出,标准化是最能体现协会价值的标志性工作,2021-2022年分会组织制定了18项团体标准,目前已累计发布了54项团体标准,占总会团体标准总数的一半,并完成13项国际标准的翻译和分会官网发布工作,以及12项国际标准的翻译工作;分会十分重视会员发展工作,截至2022年底,会员总数超过400家;为支持会员单位参评国家级、省级、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等工作,分会积极向相关部门提供行业排名、市场占有率等证明;近两年,分会还完成了2份指南的编写工作,分别是《无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指南》和《无菌医疗器械初包装选择指南》,计划今年下半年分别组织培训。此外,《无菌医疗器械初包装选择指南》亦将正式出版。关于2023年工作计划,王总强调指出,分会将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工作;打造专业化服务平台,为行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壮大专家团队,拓展服务资源;加强经验交流,推动行业智能制造;加强标准化工作,促进行业自律和创新发展;促进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组织识别卡脖子环节,并将解决当前卡脖子问题与培育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长效机制相结合;加强会员发展,促进产业生态系统建设;坚持经济性和安全性结合,推动长期以来重视成本收益和效率导向的供应链,向兼具韧性和安全性方向发展;继续推进展会服务及技术论坛,助力企业品牌建设。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器械注册司二级调研员程锦从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概况、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工作以及下一步工作方向三方面发表讲话。她指出,2023年,中国医疗器械产业营收收入首次突破1.3万亿大关,2015年至2022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0%,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从2018年的17236家已增加至2023年初的32703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推进,新材料、新技术与医疗器械跨学科、跨领域交叉融合显著提速,科技进步不断驱动医疗器械创新发展。今后,将支持重点领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对于原始创新医疗器械、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零部件和技术,引导倾斜审评审批资源;对临床急需、国家科研重点支持和国家部署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医疗器械实施优先审批;支持各省局、行业协会组织开展法规培训;鼓励企业、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各相关方积极参与标准制修订工作,引导行业领军企业在标准制修订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进一步优化分类界定工作流程,有序开展分类目录动态调整;组织研究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与具体领域命名指导原则有关内容合并可行性,探索分类命名数据库建设。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杨晓芳做了题为“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趋势”的主题报告。她指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已成为一个产业门类比较齐全、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市场需求旺盛的朝阳产业。随着国家政策支持与优化、医改不断深入、人口老龄化不断凸显、消费能力和健康意识提升,促使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尤其是国内医疗器械龙头企业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而国内高歌猛进的医疗器械市场,在兼具资金和技术优势的国际医疗巨头的青昧下,行业竞争激烈,机会与挑战并存。
分会专家雷琤老师在会上做了题为“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实践标准”的主题报告,通过解读2021年 INS《输液治疗实践标准》,分析输注器械在临床使用中常见问题,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产品创新具有指导价值。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需要产业链供应链相关方的集体行动。因此,分会组织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制定并贯彻协会发布的团体标准《医用高分子材料控制指南》,以树立安全供应理念,建立契约化安全供应机制,推动医用高分子材料供应链强链、固链。会上,分会专家、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员唐毓婧博士因故未能亲临现场与会,只能通过视频形式对该标准进行了解读。
无菌屏障系统是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安全的基本保证,其材料选择对无菌医疗器械的最终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法规、标准对产品安全性要求的提高,纸塑包装将逐渐代替全塑包装。但市面上各种医用纸、医用膜材并存,如何选择与产品质量和档次相匹配的包装材料,又能保障产品的安全性,是大多数企业面临的困惑。因此,分会邀请相关企业共同编写了《无菌医疗器械初包装材料选择指南》,由分会专家闫宁老师在会上发布,计划下半年组织相关培训。
本次会议受到威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威海市广播电视台现场采访了协会副秘书长杨晓芳、分会专家何国柱老师和王华生老师以及驼人控股集团副总裁、战略投资项目负责人刘艳红,并于当晚进行了新闻报道。
来源:医用高分子制品分会
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获得更多资讯